-
新时代统一战线要注意哪些群体矛盾?
当代中国六大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主要表现为,“老”社会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已经具有稳固的地位以及利益表达与实现机制,而新兴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明确和稳定,其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的制度化水平较低。[全文]
-
中国要想突破发展瓶颈,需再次重视“瑷珲—腾冲线”
“瑷珲—腾冲线”是中国的一条“基本国情线”,两侧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倒置与错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是中国未来工业化“第二波”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边疆”和“前沿阵地”。[全文]
-
只有做好这两点,基层腐败才好治理
坦白说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基层的资源是不够的。后来为什么炒房地产,搞土地财政?都和这有关。干部个人收入待遇不高,而工作上又面临巨大的监督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怎样才能做出成绩?他能依靠谁?说实在的,很大程度上就要靠老板。[全文]
-
现在不敢明着索贿了,但送多少,让你猜!
企业家不是“贱骨头”,哪有天生愿意行贿,喜欢给别人上供撒钱的?我就听有的小微企业主说过,过去逢年过节“管事的”就打电话要钱要物,现在不敢了。可是你心里清楚,不上供他们就不理你或来找麻烦。可是到底应该给多少?他让你猜!企业家无奈地管这叫“市场维护”。[全文]
-
想让官商不“勾结”,要讲信念,也要看现实
说漂亮话、说空话,大家都会,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行不通。只要做事就要有钱,做什么都要有成本,没钱办不了事儿。钱从哪儿来?相当一部分要靠商人。[全文]
-
疫情改变了世界,但中国有个目标仍要坚定推进
在长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即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走向成功的临界点是: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都经受住了工业化最后阶段的冲突考验;而城镇化率在65%以下的国家和地区,在出现动荡之后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全文]
-
特朗普连任,是战术困难;拜登上台,是战略考验
相对于个人色彩浓郁的特朗普,拜登十分传统,有着美国老牌帝国的老谋深算,做事按部就班。若说特朗普是打醉拳,民主党人则会更有套路,对中国来说也许更困难。[全文]
-
为何中国洪灾屡发,文明却从未中断
讲到中国,人们总爱说:大一统。可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大一统”呢?是什么构建了“大一统”?当然不仅仅是暴力,更重要的是建构起了共同的社会生活。[全文]
-
印度学者感慨中国发展:有一点我们做不到
中国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一个发展目标,能够在几代人之间坚持实施国家的发展计划,这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之举。而印度因体制原因,不同政党、不同的派别轮流执政,没有哪个政策、没有哪项计划可以得到自始至终的坚持和执行,国家发展耽误于反复的折腾之中。[全文]
-
求医记
想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关医疗机构的公私之辩,还真没辩论到点子上。在我看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如果有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医疗资源不均衡,是医疗资源向发达地区、向中心城市、向超级大医院的过度集中。[全文]
-
俄罗斯人分成了两种…胖子和瘦子?
有意思的是,如今在俄罗斯,区分人们社会地位乃至政治身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那就是人们的身材。难道如今俄罗斯人分化成两大“阶级”—— 胖子与瘦子了吗?![全文]
-
夜游红场,感受普京治下的莫斯科
走进红场大门,意外看到,整个红场变成一个圣诞大夜市,时逢庆典举行阅兵游行的红场被布置成了商业娱乐一条街,灯光璀璨,热闹非凡。而对于我们来说,红场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总能勾起我们这代人的苏联情结、甚至是共产主义情结。[全文]
-
我国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处于什么水平?
政府是我们国家、地方治理的主体,所以要考虑提高政府施政的规范性。没有一个政府是不管事的,而管事的原则,很多是所谓的“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但搞不好,变成“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这就是问题。[全文]
-
只用一个调子讲中国故事,会把中国故事讲坏
我去奥地利、德国做学术访问,其间与当地同行交流了有关中国国际形象、国际影响问题。一些奥德学者不约而同提到,中国的一些对外传播给受众的印象是中国试图塑造一个关于自己的完美形象,而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它忽视了国外受众的判断力。[全文]
-
我们“享受自我”,他们却发展成“多管闲事”
传统社会冲突和抗议议题集中于民生领域,集中于抗议群体自身的问题;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争议并非来自现实中的民生问题,甚至有许多看似与抗议群体自身利益无关,有点“多管闲事”的味道。[全文]
-
如何理解中国政治道路的逻辑?
所以“三统一”、协商民主为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人民的权利和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就是探索式的发展,这是中国改革四大经验。这样的经验支持了中国的道路。中国的道路不是教条,不是模式,而是需要有具体的经验、具体的操作规则来对应。[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