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字路口的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从一开始就是金融——卖地、卖房是融资,买地、买房是投资。尽管政策制定者的一种目的是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的问题,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被实现过。[全文]
-
危机为何发生在乌克兰,而不是台海?
我们可以判断,如果特朗普执政,那么中国与美国的矛盾是头号问题,但如果拜登上台,头号问题一定是欧洲和美国的矛盾。所以,危机没有发生在台海,而在此时发生在俄乌是有其道理的。[全文]
-
住房双轨制: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
商品房的本质就是“炒”,所以不能用来解决“住”的问题。“住”的问题只能靠政策性保障房。保障房不能成为福利,而是要和“纳税”结合在一起,只要纳税,就应当享受当地公共服务,包括学校。[全文]
-
货币是俄乌战争的第二战场?
中国的经济体量无论多大,都是美元区的一部分。而欧元区看上去都是美国的盟友,但美国非常清楚,欧元才是最大的威胁。一旦发现欧元有可能趁美元之危取而代之,美国立刻就会调转枪口,将打压欧元作为战略的优先。[全文]
-
中概股暴跌,一次“好危机”可千万别浪费了
中概股回归,表面上看中国损失了美国的资本,但反过来也切断了美国通过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吸血”的途径。斩断了美国资本事实上的“长臂管辖”,强化了中国在“外循环”中的自主地位。[全文]
-
股市还是房市?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之所以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不起来,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被吸纳进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使得股市成为无源之水。事实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资本市场,各自创造自己的流动性。[全文]
-
过去40年是土地金融,未来40年才是土地财政
过去40年,我们国家根本没有土地“财政”,带给我们国家城市乃至整个经济巨变的是土地“金融”;下一个40年,土地金融使命完成,未来我们要转向的,才是土地财政。[全文]
-
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崛起的一次机会?
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经济目前还离不开海外(特别是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最好等到我们的资本市场成熟后再和美元资本切割。殊不知在中美世纪大角逐中,中国是被选择的一方。一旦机遇来临,即使没有准备好,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全文]
-
“惩罚不生孩子的人”引发争议,我来回应下
现在养老金制度隐含着惩罚多劳者的一种制度安排。如果最后这种自利动机让所有努力的人或投资下一代的人都受到惩罚,抚养子女的行为就有可能进入负收益的区间……人们干脆就拒绝生育,养老金的代际统筹就会进入一种“庞氏骗局”一样的庞氏循环。[全文]
-
共同富裕之下,房地产市场能否“一打了事”?
资本分配不均是财富差异的内置原因,在中国就是住房拥有的差异。实现财富公平有两个途径,一是打压房地产市场,缩小资本价格带来的财富;另一个是让没有住房的人也拥有产权,一同分享资本财富的增长。第一条路径的代价是全社会财富缩水,只有第二条路才能在缩小差距的同时,实现全社会财富的增长。[全文]
-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的死与生
高速度阶段花的钱不是我们已经挣到的,而是向未来借的。如果你建设的道路、桥梁、管线、学校、医院和美国的水平一样,你运营阶段却没有挣人家那么多钱,怎么办?都得破产。这就是高质量阶段遇到的问题。这时你就必须得挣钱了,这就需要税收。[全文]
-
平台反垄断,最好的办法既不是公有也不是私有
我们中国仅有的一些平台,千万别被它收拾了,那是我们的宝贝。真正和美国打是平台和平台打,不是企业和企业打,美国怎么不宰了它的那些平台企业?[全文]
-
固投造就中国城市高增长,但现在必须转型了
在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固投增长是“好的”增长,说明城市政府的信用特别好,能融资;但进入第二阶段,城市需要的固投已经基本完成,进入2.0阶段继续大量投资固投,带来的增长就是“坏的”增长。[全文]
-
印度:批了几百个特区,我怎么一个也没超过上海?
中国的城市增长是有自己逻辑的,拿西方的理论去套,怎么套中国都不该发展起来。但是经过这些年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我们可以证明,沿着传统逻辑的,不如沿着中国新逻辑的城市增长得快。[全文]
-
什么样的住房制度,才是社会主义?
在社会财富与土地高度相关的中国,作为私人进入社会财富的接入器,才是住房更主要的功能。拥有住房,也就拥有接入城市财富的“插座”。[全文]
-
平台经济:寻找最优的产权边界
与私人资本家最大的不同是,公众资本可以将资本创造的财富反馈给劳动,而私人资本家则据为己有。好的资本制度可以孵化出大批企业家,坏的制度可以把伟大的企业家扭曲为追逐个人财富的资本家。[全文]